Draft:沈仰放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早年[edit]

沈仰放,原名沈曾荫,字文伯,安徽石埭人。其伯曾祖松樵公,哈樵公,鹤樵公由皖入蜀为官,“颇有政声,兼富于诗文。”故蜀中有“沈氏三樵”之称。沈氏祖居檉园,位于成都城北玉沙街。其祖父为川西著名书画家沈鹤子,时任四川蓬溪鹾尹。光绪乙酉年十月十七日(1885),沈仰放出生于鹾尹署府邸内的烟波楼。生母鲁太君,于曾荫一岁半时病殁。由祖母陆氏讳定文抚养至十四岁,生父沈能贤,讳字公诒,在京师清廷任户部副郎,庚子年(1900)卒于任上。时逢八国联军进北京,庚子拳乱,国家危难,父亲灵柩难归故土,暂时停放义园。曾荫年方十五,有心奔丧却难以成行。

晚清到共和国时期[edit]

辛丑年(1901)乱平,继母徐太君讳蕴玉扶柩回川,父魂归葬祖茔。继母于光绪乙巳年(1905)带沈曾荫返回北京投靠其父,著名皖籍学者,安徽石埭人,清廷大理寺右丞徐质夫讳字定文。沈曾荫进入北京实业专门学校。毕业后,于光绪末年(1908)就职清廷法部,任举叙司主事。民国初,参加文官考试及格,录取为财政部会计司主事,担任过京师大学堂监学、北京大学学监。北洋期间,任平汉铁路局事务科长、后调任胶济铁路局事务科长。“七七”事变后拒绝担任伪职,闲赋在家。抗战胜利后出任铁道部专员,1948年退休,回到北京,住在长子沈承书名下的寓所,北京西四羊市大街47号。

1949年后,沈仰放靠出租北洋时期收购的房产收入和子女供养为生。1963年被聘为北京市文史馆馆员,他在诗中提到:“近蒙毛主席特达之知,聘充北京市文史馆馆员”。五四运动前后,北大招了一帮贫困青年勤工俭学,李大钊,陈独秀号召北大员工为这些穷学生捐钱。沈仰放也曾解囊相助,而接受捐款的学生中,有一个叫毛泽东。1966年文革爆发,北京女三中初一的红卫兵抄了沈仰放的家,把其珍藏的善本古书,祖传字画,文稿书信付之一炬,封闭北屋正房,把沈仰放及家人驱赶到西屋,最后抄没全部家产,全家逐出47号。宅第为街道工厂霸占。1971年3月21日,沈仰放病逝于北京市人民医院,享年86岁。直到1984年,47号房产才退还。

沈仰放出身于官僚学者家庭,从小在学风严谨,家教严格的环境里,接受了的中国传统文化诗书礼乐的教育和熏陶,铸造了他的人品格调。他继承了儒家思想里的精华部分,忧国忧民,忠义孝悌,诚实正直。他牢记养母教诲“做适儒正士,勿以登仕途为蕲响也”。淡泊功名,耻逐利禄,不攀权贵,不媚显赫。表现出正统儒家学者的风骨人格。他清末供职法部,目睹官场的腐败,对官场陋习和贪官恶行深恶痛绝,却又深深的无奈,只有借诗词抒发心头的忿忿不平。他的长诗《宦海叹》把官场小人刻画的惟妙惟肖。古诗《难女行》对身陷天灾人祸,在生死线上倍受煎熬的弱女子表现出深切的同情。

沈仰放一生目睹了多次改朝换代带来兵燹人祸,亲历清廷,北洋,洪宪,民国,新中国五个朝代。他饱经战乱,见证了甲午,庚子,辛亥,马日,抗日,内战等战争带来的灾难,深知天下太平来之不易,多次做诗表达身逢盛世的喜悦心情。写出了“我生逢治世,足以傲放翁”。“目睹九州同,河清异今昔”。“足傲放翁唯一事,白头亲见九州同”。“客愁乡梦浑忘却,放浪形骸醉太平”。等热情洋溢的诗句。1949年,他的成分定为“房产资本家”,属于革命对象。但他能以传统仁人志士的胸怀,以天下太平,民族兴旺为重,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真心拥护他心中“太平盛世”的到来。

沈仰放与诗圣陆游同月同日生,因而祖父赐字仰放,为仰慕陆放翁之意。生长在曾祖辈就出过文坛名流“沈氏三樵”的家庭,沈仰放从小就跟随家族前辈吟诗作赋,打下了坚实的诗词基础。抗战胜利后,在北京参加关征麟组办的稊园诗社,与孙墨佛,张伯驹等诗词名流一起吟诗酬唱,步韵奉和。他生前出版的《龙岩诗抄》《养性轩文艺诗歌合刊》《养性轩近稿》共收录古体文十四篇,一万余字;七言,五言古诗三十四首共一万一千字;七律,七绝,五律共一百八十余首,近万字。

前妻高绩芬于1936年病殁于青岛,沈仰放在北京西郊万安公墓购买了墓地,扶灵归葬,并为自己留下墓穴,在墓碑后面题诗:“事非切己难为痛,情到追思更觉浓。未必来生能再聚,但求入梦也相逢”。文革期间,万安公墓被红卫兵捣毁。1981年,子女重修沈仰放夫妻合葬墓,新立碑文:皖南诗人沈仰放,夫人高绩芬之墓。

References[ed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