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YZY2233/sandbox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社会心理学(社会学)[edit]

此条目介绍的是社会学的子领域。关于心理学的子领域,请参见社会心理学。关于期刊,请见“社会心理学”(期刊)。有关相关主题,请参阅微观社会学

社会学中,社会心理学(也称为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虽然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许多与心理学领域相同的实质性主题但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相对更强调社会结构文化对个体结果的影响,例如人格行为和个人的影响。在社会等级中的地位。研究人员广泛关注更高层次的分析,主要关注群体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安排。社会学的这个子领域被广泛认为具有三个主要观点:符号互动主义、社会结构和人格以及结构社会心理学。

该领域的一些主要主题包括社会地位、结构权力、社会文化变迁社会不平等偏见领导力群体内行为社会交换群体冲突印象形成管理对话结构社会化社会建构主义社会规范偏差身份角色、以及情感劳动

数据收集的主要方法是抽样调查实地观察小插曲研究实地实验对照实验

历史[edit]

据了解,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诞生于 1902 年,社会学家查尔斯·库利 ( Charles Cooley)进行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题为“人性与社会秩序” ,其中引入了“镜中自我”的概念。社会学家爱德华·阿尔斯沃思·罗斯 (Edward Alsworth Ross)随后于 1908 年出版了第一本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社会学教科书,即《社会心理学》 。几十年后,雅各布·L·莫雷诺 (Jacob L. Moreno)于 1937 年创办了该领域的主要学术期刊,题为《社会计量学》( Sociometry )。 1978 年,它的名称改为“社会心理学”,并改为现在的名称,社会心理学季刊,次年。

基本概念

象征互动主义

20 世纪 20 年代,威廉·托马斯 ( William Thomas)和多萝西·托马斯 (Dorothy Thomas)提出的理论不仅成为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则,而且成为整个社会学的基本原则。1923年,两人提出了情境定义的概念,随后于1928年提出了托马斯定理(或托马斯公理):

如果人们将情境定义为真实的,那么它们的后果也是真实的。 — 

社会行动者群体亚文化对情境的这种主观定义将被罗伯特·K·默顿解释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即“思想高于物质”),成为形成象征理论的核心概念。互动主义

芝加哥大学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被普遍认为是符号互动主义的创始人,他的工作对整个社会心理学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该框架的名称是由社会学家赫伯特·布卢默 (​​Herbert Blumer)于 1937 年创造的,他是米德在芝加哥的同事和弟子。[1]

行动论

哈佛大学,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 (Talcott Parsons)于 1927 年开始发展控制论 行动理论,随后帕森斯的学生兼同事罗伯特·弗里德·贝尔斯 (Robert Freed Bales)将其应用于小组研究。使用贝尔斯的行为编码方案交互过程分析,将产生一系列关于群体社会交互的观察性研究。在哈佛大学任职 41 年期间,贝尔斯指导了一群杰出的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家,他们关注群体过程以及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其他主题。

主要框架[edit]

象征互动主义

主条目:符号互动论

当代符号互动主义的概念源于乔治·赫伯特·米德马克斯·韦伯的著作。在这个循环框架中,社会互动被认为是构建意义的基础;然后影响社会互动过程本身的意义。许多符号互动主义者将自我视为一种核心意义,它既是通过社会关系构建的,又社会关系产生影响。[需要引用]

符号互动主义的结构学派利用来自宏观 文化自然语言社会制度组织的共享社会知识来解释微观层面上相对持久的社会互动和心理模式,通常用定量方法来研究这些问题。爱荷华学派,以及身份理论情感控制理论,是这一传统的主要研究项目。后两种理论尤其关注行为控制心理状态的方式,这表明了该方法的潜在控制论本质,这在米德的著作中也很明显。此外,情感控制理论提供了角色理论标签理论数学模型

过程符号互动主义源于芝加哥学派,认为社会互动背后的意义是情境性的、创造性的、流动性的和经常有争议的。因此,这一传统的研究人员经常使用定性人种学方法。《符号交互》是由符号交互研究学会创办的学术期刊,于 1977 年诞生,是该领域学者 进行实证研究和概念研究的中心渠道。

后现代象征互动主义将自我和身份的概念理解为越来越支离破碎和虚幻,认为理论尝试是元叙事,并不比其他对话更具权威性。《SAGE 定性研究手册》详细介绍了该方法。[2]

社会结构和个性

这一研究视角涉及大规模社会系统与个人行为和心理状态(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心理能力)之间的关系。一些研究人员关注健康问题以及社交网络如何为病人带来有用的社会支持。另一条研究涉及教育、职业和社会阶层的其他组成部分如何影响价值观。一些研究评估了处于不同结构位置的个体之间的情绪变化,尤其是快乐与疏远和愤怒之间的变化。

结构社会心理学

结构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其他两种主要方法不同,它的理论试图解释行动者(无论是人、群体还是组织)社会结构的出现和维持,通常假设社会结构具有更大的稳定性(特别是与社会结构相比)。符号互动主义),最值得注意的是假设个体参与者之间的差异最小。社会心理学的其他两种方法试图紧密地模拟社会现实,而结构社会心理学则力求简约,旨在解释尽可能广泛的现象,同时尽可能减少假设。结构社会心理学更多地利用具有明确陈述的命题和范围条件的形式理论来指定预期的应用范围。[3]

社会交流

条目: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强调这样一种观念,即社会行为是个人为了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而做出的选择的结果。该理论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替代方案的比较水平”的假设:行动者对给定情况下最佳可能替代方案的感觉(即具有最高净收益或最低净成本的选择;类似于“成本效益分析”)。

社会交换理论与理性选择理论经典经济理论有许多共同的基本特征。然而,社会交换理论与古典经济学的不同之处在于,社会交换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预测,而不仅仅是对商品的评估。例如,社会交换理论已被用来预测浪漫关系中的人类行为,通过考虑每个参与者的主观成本感(例如,经济依赖)、收益(例如吸引力化学反应依恋)),以及替代方案的比较水平(例如是否有任何可行的替代伙伴可用)。

期望状态和状态特征

主条目:期望状态理论

期望状态理论及其流行的子理论、地位特征理论提出,个人利用现有的社会信息来形成对自己和他人的期望。例如,团体成员使用关于能力的刻板印象来试图确定谁在特定任务中相对更熟练,从而表明一个人在团体中的权威和地位。为了确定其他人的相对能力并相应地分配等级,这些成员使用自己在社会类别中的成员身份(例如种族、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他们已知的执行即时任务的能力;以及观察到的他们的主导行为(例如眼神、语速、打断等)。

尽管表现出主导行为,例如属于某个种族,与实际能力没有直接联系,但关于拥有多少社会价值的隐性文化信仰将驱使群体成员“表现得好像”他们相信某些人有更有用的贡献相对于其它的。因此,该理论已被用来解释地位等级制度的兴起、持续和制定。[4]

实质性议题[edit]

社会影响力

主条目: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力是每个人生活中的一个因素。当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和感受受到他人的影响时,就会产生社会影响。它是一种影响个人行为的互动方式,可以发生在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这是一个影响社会化、整合、领导力和社会变革方式的基本过程。[5]

戏剧艺术

主条目:戏剧创作(社会学)

微观社会学的另一个方面旨在关注社会环境中的个人行为。该领域的一位具体研究人员欧文·戈夫曼 (Erving Goffman)声称,人类倾向于相信自己是舞台上的演员,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对此进行了解释。他认为,因此,个人将根据其“听众”(即他正在讲话的人)的反应进一步采取行动。就像戏剧一样,戈夫曼认为交谈和沟通的规则是存在的:表现出自信,表现出真诚,并避免违规,否则就会被称为尴尬的情况。违反这些规则会导致社交场合变得尴尬。

团体动态(团体过程)

主条目:群体动态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群体动力是指权力地位正义合法性影响群体内部结构和互动的方式。德国社会理论家格奥尔格·齐美尔 ( Georg Simmel)提出了一个特殊的研究领域,即学者们研究群体规模如何影响群体成员之间互动的类型和质量。研究群体过程的人也研究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穆扎弗·谢里夫强盗洞穴实验

最初,群体可以被描述为二人(两个人)或三人组(三个人),其本质区别在于,如果一个人离开二人组,则该群体将完全解散,而对于一个人则不然。三合会。这种差异表明了群体规模的基本性质:群体中每增加一个成员都会增加群体的稳定性,同时减少任何两个成员之间可能的亲密或互动量

一个群体还可以根据其成员如何以及为何相互认识来区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体团体成员属于以下之一:

  • 主要群体:由通过富有表现力的纽带联系在一起的亲密朋友和家人组成;
  • 第二群体:由同事、同事、同学等组成,他们通过工具性纽带聚集在一起;或者
  • 参考群体:由不一定互相认识或互动的人组成,但他们互相利用彼此作为适当行为的比较标准。

其他相关[edit]

参考[edit]

  1. ^ "Wikipedia:Citation needed", Wikipedia, 2023-12-01, retrieved 2024-03-19
  2. ^ Nilan, Pam (2009-11-30). "Book Review: Norman Denzin, Yvonna Lincoln, and Linda Tuhiwai Smith (Eds.) Handbook of Critical and Indigenous Methodologies Thousand Oaks, CA: Sage. 2008. 571 pp. $112.00. ISBN 978-1-4129-1803-9".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19 (12): 1788–1789. doi:10.1177/1049732309353045. ISSN 1049-7323.
  3. ^ Lucas, Jeffrey W. (2003-09). "Theory-Testing, Generalization, and the Problem of External Validity". Sociological Theory. 21 (3): 236–253. doi:10.1111/1467-9558.00187. ISSN 0735-2751. {{cite journal}}: Check date values in: |date= (help)
  4. ^ Ridgeway, Cecilia L. (2014-02). "Why Status Matters for Inequalit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9 (1): 1–16. doi:10.1177/0003122413515997. ISSN 0003-1224. {{cite journal}}: Check date values in: |date= (help)
  5. ^ Smith, Joanne R.; Louis, Winnifred R.; Schultz, P.Wesley (2011-09). "Introduction: Social influence in action". 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 14 (5): 599–603. doi:10.1177/1368430211410214. ISSN 1368-4302. {{cite journal}}: Check date values in: |date= (help)